辽宁公务员考试网热点时评:为“拾荒捐学”老人雕像意在铭刻人文乡愁

2015-12-28 辽宁公务员考试网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辽宁公务员考试网热点时评:为“拾荒捐学”老人雕像意在铭刻人文乡愁。要想提高申论的分数,考生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每天关注社会热点;学习申论高分范文的写作;掌握一些写作技巧。辽宁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辽宁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2016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用书
  辽宁公务员考试网热点时评:为“拾荒捐学”老人雕像意在铭刻人文乡愁
  杭州77岁退休教师韦思浩“拾荒捐学”的事迹感动了诸多网友。记者25日从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获悉,“为韦思浩立一座雕像”的建议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计划将为韦思浩建半身塑像并置放于杭州图书馆内,雕像由着名铜雕建筑师朱炳仁设计制作,预计2016年春天完成。
  半身雕像能够安放在城市图书馆这样殿堂之地,要么是文学巨匠,要么科学大家,再就是知名教育家等等,向来很难有普通教育工作者或平民百姓能够拥有这样的资格和待遇。然杭州这位普通的退休高级教师,因为“拾荒捐学”默默资助很多贫困学子的事迹,不但感动了杭州和整个社会,普通网友一声为老人雕像的提议,不但引来国家着名铜雕建筑大师朱炳仁主动要求为其担当设计制作,所需的5万元费用也在网络一声众筹之下,迅速筹集到位,就连凡事最爱围观质疑的众多网友也不再有任何异议,转而是更加热情慷慨的支持,而当地官方也对此给与了积极认可,并决定将这位老人的半身雕像作为消弭社会“鸿沟”的一种象征安放进杭州图书馆,成为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在现实环境下,网友、社会和官方对同一事项形成的“高度共识”,足可以见证“拾荒捐学”老人在人们心中共同的厚重。
  其实,韦思浩老人一生并没有做过任何足以感天动地英雄壮举,公开报道显示,韦思浩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高中教师。唯一一次被公众所“认识”,还是以“文明流浪汉”形象出现在电视里。去年11月,《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这篇报道曾引起很多人关注。报道主人公就是“拾荒捐学”老人韦思浩,他每次进图书馆看书前,都会自觉地把手洗得特别干净。“流浪拾荒老人”尊重书籍和在图书馆里专注读书的形象一度让人们印象深刻,在老人今年12月13日不幸去世后,女儿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他竟匿名将一生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资助学。非但如此,退休之后为了“补贴家用”,他开始在街头收集被人丢弃的瓶瓶罐罐,用拾荒来继续捐资助学,直至去世。
  老人“拾荒捐学”的事迹经媒体报道传开之后,让社会和无数网友为之震撼与感动,“还记得那位进图书馆前洗手的拾荒老人吗?他叫韦思浩,77岁,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工资每月有五千多,但他省吃俭用,捡些瓶瓶罐罐,用化名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资助学,还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12月13日,老人被撞伤医治无效离世。向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韦思浩老人致敬!”12月23日,焦点网谈官方微信转发这则消息之后,关于对韦思浩老人的哀悼、怀念和追忆等一直没有停歇,而在当地媒体刊发报道《他是真正的教育家,给韦老师立个雕塑,如何?》后,更很快赢得了众多多读者网友的支持。一位同样已经退休的老师甚至表示,为韦老师立雕像,我自愿捐助1000元。腾讯公益在为韦老师雕像进行众筹不到1个小时,所需的50000元费用就迅速到位。没有质疑,没有炒作,甚至没有人去询问明细账目的收支监督。就连最爱“挑刺”的某些网友因为感动也投去了发自内心的信任。
  显然,韦思浩的一生是既普通而又不平凡,正因为这种普通而又不平凡,使得他的精神更为社会为之震撼和感动,人们更为这种默默资助他人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好人精神产生“久违了”的乡愁情感。实际上,无论雕塑大师朱炳仁主动担当设计制作还是众多网友和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莫不是为了铭刻这种人文乡愁。市场经济社会的喧嚣,在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改善和诸多压力的同时,物质化的社会也更需要这种“人文乡愁”的滋润,韦思浩一生助学捐资有多少,已经没有人会在意,人们更敬仰他的这种锲而不舍追求和精神,让韦思浩的雕像铭刻记忆的人文乡愁,看到他,不只是记得杭州曾经有一位“拾荒捐学”的老教师,而是铭记他的精神,给浮躁的内心与灵魂得到一次洗礼和净化,让人生的目标变得更为清晰和灿烂。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分享到

切换频道